驻村帮扶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我的驻村帮扶故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来源: 四川中医药】 发布日期:2025-09-23 18:51:46              点击:

【字体:

文/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开拓

2024年7月,得知组织新一轮驻村工作增派的消息,我没有丝毫犹豫,主动递交了申请。当得知分配到“南充市仪陇县双胜镇火井村”时,一股亲切感瞬间涌上心头。仪陇这片土地,对我而言绝非他乡。我出生在南充农村,火井村与故乡不过两小时车程,是炊烟相望、乡音相通的近邻。多年来,耳闻目睹一批批驻村前辈们在此挥洒汗水、倾情奉献,让我强烈渴望也能为家乡尽一份力。因此,当机会来临,我主动请缨,踏上火井村的土地,我暗暗立下誓言:定要以前辈们为榜样,竭尽全力为这里的父老乡亲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不负组织的信任。

从烧杯到田埂:初驻村时的迷茫与破局

作为一名常年与化学试剂、精密仪器为伴的科研工作者,初到火井村的那段日子,我确实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习惯了实验室的条理分明,面对广阔的田野和淳朴的乡亲,一时竟像失去了方向的航船,不知该从何处扬帆起航。困顿之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点醒了我。我决心沉下心、俯下身,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我与两名工作队员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一般户”,了解村情民情。走在田间地里,实地考察村上土地资源、环境情况,勘探村上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条件。深入火井村的肌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症结逐渐清晰:青壮年“出走”、土地“沉睡”、产业“空心”这三大痛点,束缚着村集体发展的脚步。面对困境,我深知必须拿出“破局”的智慧和担当。如何利用派员单位、帮扶单位等各方的技术与资源,盘活火井村发展现状,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我心头。


走访入户考察村情民情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中药资源破题村集体经济

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勘察,一个结合专业所长与乡土实际的构想逐渐成型:发展瓜蒌中药材种植。这是工作队协同村支两委,研判土壤气候条件,向派员单位资源专家“取经”,并到成熟的瓜蒌种植基地调研学习后,确定的这种适应性强、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

我深知产业发展非一蹴而就,既要“大胆闯”,更要“稳步走”。通过与镇领导、农技干部深入研讨,我们达成了清晰共识:采取“集体示范、联农带农”的模式,以点带面:先由村集体“打头阵”,精心试种20余亩,建立示范田;待“瓜熟蒂落”,效益显现,吸引农户自发参与,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承载着火井村集体增收希望的瓜蒌苗,已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稳稳扎根。从带领帮扶队员躬身田间、亲手栽下每一株幼苗的紧张忙碌,到如今静待雨润风抚、守望丰收的“闲暇”,这份等待并非停滞,而是积蓄力量的序章。

瓜蒌种苗种植下地

碧水生金:莲藕铺就撂荒地新生路

深耕不辍,探索无垠。在破解火井村发展困局的过程中,除支柱产业缺乏这一问题外,土地撂荒现象亦亟待根治。瓜蒌项目试种的20余亩土地,于全村撂荒现状而言仅是杯水车薪。为激活土地 "沉睡资源",我以 "拓荒者" 姿态持续探索多元解方,与帮扶队员奔走协调,成功引进蔬菜种植大户到村发展农作物种植,共计承包土地200余亩,发展莲藕种植。此举不仅将撂荒地变身为连片藕田,也能为老百姓增加务工收入,同时待盛夏时节“莲叶田田、荷香四溢”的生态美景,必将为火井村铺就一条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火井村莲藕种植田

路随远,行则将至。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知肩上的担子之重,组织重托、乡亲期盼。我亦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非一人一力可完成。我将继续扎根这片热土,一步一个脚印,与村“两委”和全体村民一道,奋力写好火井村乡村振兴答卷,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驻仪陇县双胜镇火井村第一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