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中医医院 张爱民
“张书记,今年紫苏我家卖了一万多哦!”清晨,村民董祖斌扛着锄头冲我吆喝,晨雾里他眼角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花。我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远处雪山尖上泛起的金光,看着他赶羊群的背影,空气中弥漫着紫苏的清香。回首在磨岗岭村的日夜,从“白衣天使”到“驻村书记”,身份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党建护航: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共建”
初到磨岗岭村,村党组织力量薄弱、发展思路不清,我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我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带头学习乡村振兴政策,组织党员上党课、谈心得。但仅靠村内资源远远不够,我主动对接“娘家”医院党委,开展党建共建活动。2024年3月,医院进村义诊,服务村民近百人;村党支部还与磨西镇幼儿园党支部联合开展多次联谊活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一次次“外联内引”,让村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

开展义诊活动
强村富民:从“输血帮扶”到“产业造血”
磨岗岭村曾是脱贫攻坚重点村,收入主要靠传统玉米种植。如何让土地“生金”?我带领工作队调研后发现,这里海拔、气候适合中药材种植。2023年12月,我们邀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实地指导,选定紫苏作为特色产业。但村民顾虑重重:“种药材能挣钱吗?卖不出去咋办?”

开展紫苏种植培训
为保障紫苏的销路,我们创新“医院+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维联动模式,与药企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时我们还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销售核桃2万斤,户均增收3000元。2024年,磨岗岭村的紫苏种植户均增收6308元,昔日的荒地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同时协调医院投入20万元启动“乡村人才培育工程”,组织100名村民赴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开展“乡村人才培育工程”
为民解忧:从“急难愁盼”到“幸福笑脸”
驻村第一天,我就把“民呼我应”刻在心里。最让我难忘的是村民孙红兵。他手工榨的核桃油品质极佳,却苦无销路。我一边发动同事亲友购买,一边自掏腰包垫付邮费,帮他卖出15斤油。“张书记,您真是名不虚传‘爱民’啊!”他握着我的手,眼眶泛红。一年多来,我们解决群众诉求50余件,申请资金14.6万元修建灌溉蓄水池,恢复温室大棚,让“农家乐”焕发生机。村民们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大的勋章。

帮助村民销售核桃油
治理创新:从“矛盾频发”到“枫桥经验”
民族聚居村寨,纠纷调解考验智慧。今年1月,两户村民因土地界限争执不下,我联合村“两委”上门调解,讲政策、摆人情,最终双方握手言和。驻村以来,我们化解矛盾纠纷6起,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组织应急演练8次,更在康定“8·03”山洪中带领党员冲锋保畅。如今,“遇事找法、办事依法”渐成村民共识,昔日的“问题村”成了“和谐村”。

调解矛盾纠纷
绿美乡村:从“脏乱差”到“新画卷”
曾经的磨岗岭村,垃圾随意堆放,道路两边杂草丛生。我带领党员划定责任区,推行“一户一策”环境整治方案。起初村民不理解:“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折腾啥?”我们挨家挨户动员,党员带头清理道路乱石、栽种绿植。渐渐地,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村道干净了,庭院整洁了。看着青山绿水间的彝寨新貌,彝族阿嬢竖起大拇指:“村子美了,心里更亮堂!”

村组环境整治
驻村一年半,磨岗岭村的点滴变化让我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暖民心”。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收官之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继续用党建引领绘就民族村寨共富新图景。这条路,我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村民的一句“卡沙沙”(彝语:谢谢),便是对共产党员最美的褒奖。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中医医院派驻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岗岭村第一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