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
四川省骨科医院——山河印初心,一名驻村干部的藏乡答卷

【来源: 四川中医药官微】 发布日期:2025-10-15 09:19:20              点击:

【字体:

/四川省骨科医院 张帅起

2024年7月,为响应《关于从省、市两级增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通知》号召,我毅然加入这支肩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命的“生力军”,踏上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征程。

初入高原:一张名片,叩开千家门

作为从河南平原走出来的孩子,当我第一次站在脚木足村的土地上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藏式房屋如星辰般散落在苍茫山峦之间,与中原大地的阡陌纵横截然不同。高原的寒风裹挟着陌生感扑面而来,我不禁问自己:该如何走进这片土地的深处?如何让这些淳朴的藏族乡亲接纳我这个“外来人”?思索良久,我决定从最笨拙却也最真诚的方式开始——印制了一盒名片。此后,我踏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崎岖小路,叩响每一户人家的门。有时,我紧攥着名片在门外等待,心跳如擂鼓;有时,我笨拙地用刚学的藏语问候,换来乡亲们疑惑却善意的目光。后来我才懂得,走进这片土地,不能等待桥梁自己出现,而要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铺路。

脚木足村开展“三个意识”教育宣讲

医疗帮扶:一盏灯,照亮高原健康路

初到乡村时,我日夜思索: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次大型义诊活动。义诊那天,烈日灼人,我早早来到现场布置,心里却忐忑不安——乡亲们会来吗?我们的努力会不会只是一厢情愿?然而,随着太阳渐渐升高,眼前的景象让我热泪盈眶:500多位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挤满了义诊场地。南木足的巴尔姆颈椎疼痛多年,经专家现场治疗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沙市老寨子的嘎西泽朗腿脚不便,从未走出大山求医,这次终于在家门口得到了诊治。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来自白莎村的藏族老阿妈。她佝偻着背,满脸皱纹如沟壑纵横,却在治疗结束后颤巍巍地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手,一遍遍说着“卡卓(谢谢)”。那一刻,她浑浊的眼里闪烁的泪光,比高原的阳光更炽热,深深烙进我的心底。

到脚木足乡开展义诊活动

驻村一年间,我始终牢记医院嘱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先后协调40名村民前往上级医院就诊,并协助6名重症患者转至四川省骨科医院治疗。每一次陪护,每一次看到他们康复后的笑容,都让我更加坚定:医疗帮扶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

基建协调:一条路,连起千家心

S220复建路是脚木足乡联通外界的“生命线”,却因施工问题引发诸多矛盾:S220三标段施工方未兑现我村巴尔迁等村民2020-2023年劳务费租赁费(合计67.0126万元);阿香娘娘担心排水涵洞冲垮房屋;秀兰姐焦急询问屋后堡坎的批复进展;孙公华爷爷拉着我协调入户路施工;进青哥指着开裂的墙壁要求贴封条;三郎初姐姐追问我房前堡坎的修建进度……  

面对乡亲们的期盼,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那段时间,我白天蹲守工地,夜晚挨家走访,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诉求。遇到棘手问题,我便与包村干部反复商讨,再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调解纠纷时,我坚持一碗水端平,既维护村民权益,也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半年后,所有矛盾一一化解,巴尔迁等9名村民均收到拖欠工资。如今,这条蜿蜒的山路不仅连通了村庄与外界,更连起了我们彼此的心。

坚守岗位:一身伤,见证驻村情

高原之路,从无坦途。2024年8月,我在入户走访时不慎从陡坡滑落,右侧锁骨粉碎性骨折,左侧四根肋骨断裂。躺在病床上,每一次呼吸都像刀割般疼痛。然而,伤未痊愈,我便得知山洪冲毁了大坝口组的饮水池。那一刻,我再也躺不住了。忍着剧痛,我一边联系驻村书记紧急抢修,一边向派员单位申请1.7万元资金重建管道。当电话里传来“通水了”的消息时,我仿佛听见清冽的山泉正流过每一寸干渴的土地,也流过我的骨裂缝隙,化作甘霖滋润心田。

医生叮嘱我静养三个月,可不到一个月,我便裹着绷带回到了村里。高原的寒风刺痛伤口,但当我看到乡亲们关切的眼神,听到那句“张医生,疼不疼?”时,所有的疼痛都化作了力量。

驻村感悟:一枚“高原勋章”,一生无悔情

当我再回首这段岁月,脚下的泥土早已浸入血脉,胸前的疤痕成了最珍贵的“驻村勋章”。它无声地诉说着:从陌生到血脉相连,需要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

如今的脚木足村,医疗帮扶让健康之光照进每个角落,产业道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向远方,乡亲们的笑声比格桑花更灿烂。而我,仍愿以脚步为笔,以真心为墨,在这片高原上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微光故事。因为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骨科医院派驻马尔康市脚木足乡脚木足村工作队队员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太升南路155号 邮编:610020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