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眉山市中医医院龚村养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庭院里漾起生机。87岁的高仕安老人慢跑后,跟着音乐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尽显悠然。“住了8年,每天出一身汗,医养结合真能让人活出精气神。”
这座藏在眉山绿意中的养护中心,是“全国敬老文明号”“四川省第一批医养服务示范单位”“四川省五级养老机构”。 它怀揣着“让老人活得好,老得慢,病得轻,平安终老”的美好愿景,正积极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朝着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破局:从“养老院里的医院”到“家一样的医养院”
“起初,我们走了些弯路。”副院长史晓丽坦言,2019年中心配齐B超、放射类等医疗设备,本想打造“养老院里的医院”,却因服务人群有限,运营一度陷入亏损。2021年,转折出现了——住院病区迁回总院,留下的专业团队转身专注健康干预,反而打开新局面。
如今,4楼的医疗区被康养区“环抱”,老年病科与康复医学科团队常驻于此。老年病科团队致力于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急救,康复医学科团队致力于老人的全程康复,最终实现“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让走着的老人稳起来。”
每周三的医养MDT多学科大查房更是热闹,医生、护士、社工、照护组长、护理员、营养师围坐一圈,为特殊老人“量身定制”健康服务方案;2023年升级的智慧养老系统上,老人的健康数据、医嘱、照护需求在两大区域实时同步、随时可查。
更贴心的是,两大区域之间建立快速转区机制。日常慢病管理,老人在康养区就能轻松完成;一旦病情急性发作或需要复杂治疗,通过内部绿色通道,可迅速转入老年医学科急性疾病管理病区;病情稳定后,又能顺畅转回康养区,减轻了家属的奔波之苦。
每天,医疗区就老人的身体情况、用药反应、用餐习惯等开展巡诊,把医疗服务送到老人床边。“以前医生只守在4楼病区,现在整个中心都是守护范围。”这种转变成效显著,老人月均住院率从6%降至3.5%。高仕安竖起大拇指:“医生天天在中心转,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当场就能就诊!”
特色:中医药服务融入日常,以人文关怀温暖岁月
走进医疗区,失能老人床头的紧急呼叫器时刻待命,抽血检查可直接送检总院无需老人奔波,突发心梗时绿色通道能让抢救无缝衔接。
在这里,中医药特色服务融入老人生活的每一处。晨起时,老人们跟练起八段锦、手指操、呼吸操,抬手、转身间,呼吸与动作相融;早餐时,营养师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搭配药膳;傍晚,中药浴足室里水汽氤氲,护理人员正为老人轻轻按压足心穴位……推拿、艾灸、中药熏洗、刮痧、拔罐等养生保健项目,贯穿老人生活的全过程,形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的健康管理闭环。
中心康养区打造的场景,处处动人——声乐室里,歌声悠扬;阅览室中,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沉浸在书报世界里;手工室里,老人跟着张阿姨认真学习编手工作品,还将义卖所得捐给公益机构;美容美发室免费为老人理发;神机妙算班中,老人们手持算盘比谁算得快。七夕节,为老夫妻拍摄婚纱照,定格浪漫瞬间;重阳节,举办广场舞大赛,展现老人风采。
三楼的“无忧居”是失智老人的专属天地。防滑地胶、防撞家具、怀旧长廊里的老物件,都在营造家氛围。王爷爷曾因黄昏躁动整夜吵闹,护理员得知他曾是车间主任,便每天递上无电池手电筒,邀他巡视房间。“我们不纠正他的记忆,顺着他的思路共情。”康养区负责人刘雨婷说,“认可疗法”让失智老人情绪波动明显减少。
“住得舒服,吃得合胃口,有人陪我说话,生病了也有人管,孩子们放心,我也开心。” 这是很多老人的共同评价。
如今,中心400多张床位需求旺盛。下半年,可穿戴跌倒报警器、床上离床感应器等智能设备将陆续投入使用。依托眉山市中医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中心正在积极拓展国企合作,布局社区站点,探索农村养护点,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计划两年内将床位扩充至1380张及以上,构建起 “一核多翼、多元布局” 的养老服务架构。
更长远的蓝图已经绘就——奋力实现“一核多翼、多元布局”养老服务架构的良性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眉山样本”,为老人再建一个家,让他们每天都感知被关爱、被尊重、被温暖的幸福。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