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那么在处暑节气,我们应该怎么养生呢?
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处暑养生
处暑后,两个方法养“收”气
暑热虽然未退,但已经能感受到秋气了,皮肤开始有点干燥、紧巴,气血开始往里收了。要养“收”气,为秋冬进补打基础了。
l 下午酉时(17:00—19:00)
吃点酸味,或养肾阴的食材,酸主收敛。可以助力膀胱经的阳气能量,收藏入肾。秋后越高温,就越需要吃点酸,“收”阳气。晚上可以吃点醋泡黑豆,把阳气“收敛”到体内,大晚上静养肾阴、气血。
l 亥时入睡(21:00—23:00)
也就是说,晚上11点之前进入梦乡。在一天中的万物闭藏之时,把阳气潜藏起来,养脏腑。
处暑节气导引—坐功
主治: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背痛,少气咳嗽等。
以下是明代养生书《遵生八笺》里记录的处暑坐功。
【做法】取散坐或盘坐位,转头,用胸椎的力量向左侧上方用力牵引,再缓缓转向右侧上方用力牵引;同时双手空心拳,反向后腰背捶打。
每转头1次,捶背9次。头向左右各转35次。感觉这一式对腰肾特别好!
四季养生系列—五音篇
中医五音疗法是通过用不同音阶音色来影响情志,从而作用于五脏,改善健康。
中医五音疗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音乐是很好的疗养师,翩翩而来的乐符,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
本期推荐一高血压音乐“处方”
高血压音乐疗法或称“心理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并非常人认为的听听音乐、让患者身心放松那么简单随意,它是有严格要求的。音乐治疗是利用经过选择、有治疗保健性质的音乐,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所以音乐对高血压病大有用武之地。音乐疗法为高高压患者提供了一个反败为胜的身心!《灵枢》曰:“看花解闷,听曲忘忧”。听音乐能使人的心理得到改善,令心境愉快,气血通畅,血压降低。音乐疗法治疗高血压病,选用情调悠然、节奏徐缓、旋律清逸、风格高雅、词曲隽永的古曲或轻音乐,如《烛影摇红》、《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江南好》、《光明行》等乐曲,西方乐曲如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温馨提示】:刺耳的音乐和疯狂的节奏会破坏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正常规律,可使心脏功能衰弱。具有强烈刺激的音乐,不但不能降低血压,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而且还会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
【推荐歌曲】:改善血压,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放松减压《冬表树》。
《冬表树》是高血压音乐处方之一,该音乐结合了许多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专业的音乐家,用某种特定的乐器编曲,音频上配合上适度安排的节奏与速度,能舒缓身心,减低精神及情绪压力改善心跳速率,血压及体温。
来源: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