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省中医药局指导,成都市卫健委、成都市中医管理局主办的“本草锦官·康养蓉城”成都名中医流动车进基层暨中医集市系列活动历时10个月、跨越12个区(市)县,在邛崃文脉坊落下帷幕。系列活动以“义诊+集市”的创新模式,将优质中医资源送至百姓家门口,累计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
名医下沉
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从都江堰蓝桥广场的非遗展演到街子古镇的智慧诊疗,从蒲江体育中心的烟火夜集到邛崃文脉坊的古韵市集,12场活动构建起“省、市、区(市)县专家联动”的服务网络,累计邀请上百余名省市级名中医及非遗疗法传承人坐诊,覆盖内科、骨科、妇科、儿科等多个临床领域。“不用跑三甲医院排队,家门口就能让专家把脉。”成为市民最真切的心声。

义诊现场,专家们不仅提供脉诊辨证、个性化处方服务,还手把手传授艾灸、推拿、穴位按摩等简易保健技法,累计服务群众上万人次,开展针灸、拔罐等适宜技术体验上千余次。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中青年亚健康、儿童体质调理等基层高频需求,当地医疗团队量身定制调理方案,真正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创新
让中医“可感可玩”
“在现场不仅可以找医生看病,还可以体验很多非遗项目,这个集市真的不错。”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刻板印象,12场中医集市打造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文化空间。双流“广都集”的中药月饼DIY、新都“香城集”的艾草锤制作、都江堰“古堰集”的本草糖画等特色项目……各场次活动结合地域和时令特色设置主题展位,让市民在动手实践中感知中药魅力。
非遗传承区成为每场活动的“人气焦点”,李仲愚杵针、曾氏理筋整骨、新繁药浴等非遗疗法现场展演,让市民感受到“活着的文化遗产”的魅力。龙泉“花驿集”活动创新推出的智慧中医体验区,通过四诊仪生成个性化体质报告,让“治未病”理念以科技化形式走进年轻群体。

互动游园环节更让中医知识“活起来”:“识中药”闯关、中医种子盲盒、投壶养生游戏等趣味项目,搭配集章抽奖兑换泡脚包、茶饮等实用礼品的机制,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这样的形式非常有趣,每一场活动都有一个属于当地的印章,集齐最后还有奖励。”每场活动的集印处都能看到许多小小的身影,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集印券上盖下一个个属于自己的“胜利勋章”。
薪火相传
构建全域康养网络
每场活动尾声的旗帜交接仪式,成为中医服务持续下沉的象征。从都江堰到邛崃,12场活动形成“一区一特色、场场有亮点”的全域覆盖格局,集市上的互动展位持续为市民们带来不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累计发放中药种子达万余份。“希望大家在看到这些中药种子茁壮成长的每一刻,能回想起在活动中所收获的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种子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棵破土而出的药苗,更是对守护百姓健康的期冀,承载的不仅是岐黄薪火的赓续,更是在沃土深植下中医药文化认同的根基。”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古堰集”现场中医药糖画、文创产品的火爆出圈到多场活动吸引外国游客体验中医推拿,自发成为中医药文化“民间推广员”,系列活动整合了省市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专业资源,联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和非遗传承人,大健康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商业元素。中医药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医疗领域,而是以更加多元、生动的方式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全域康养网络的构建,在提升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的同时,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既要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也要让中医文化扎根基层。”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12场活动的圆满收官既是本年度活动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未来将持续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创新服务形式,让本草清香浸润蓉城每个角落,为健康四川建设持续注入中医药的传统智慧与民生温度。
来源:锦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