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在四川彭州召开。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国家中医药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陆建伟出席会议并调研中医药工作,期间与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副省长杨兴平进行深入交流,认为四川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效显著,将共同推进四川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葛晓鹏介绍四川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成果,系列改革做法得到会议充分肯定。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全面落实“四个建立健全”,将中医药发展规划纳入全省专规序列,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政务目标考核,实现了从考部门到考政府的转变。省人大、省政协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达州、宜宾2个市单设中医药局,17个市(州)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国作出了表率和示范。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医药文化传播普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营造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彭州市委书记廖暾围绕“一链到底、一城支撑、一市融合,引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经验。彭州聚焦“构建链条健全的产业格局”,建设天府中药城,聚集中医药大健康企业305家,推广稻药轮作,建成全国最大川芎标准化种植基地。市政府投入近10亿元,建成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并投用开诊,支持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区域内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中医药+康养旅游”模式,一体化打造宝山村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天府药市等,年吸引客商400余万人次。支持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筹建,强化中医药人才供给。中药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区县30强。



成都“融合创新、便民惠民,中医药赋能公园城市建设”。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市三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21家、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10家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药材种植面积60万亩,现代中药产业链综合产值近300亿元,在都江堰等景区打造公园城市中医药表达示范点位。开展药膳大赛、名中医流动车进基层等特色活动,中医药走进西博会、糖酒会,全面护航世运会、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活动。




泸州“四维战略开新局、振兴杏林注活力,构建中医药综合改革新格局”。市中医药局与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双轮驱动推进中医药发展,五年累计投入市县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14亿元。获批建设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牵头组建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广种植“酒城九味”道地药材,种植面积90万亩,打造“醉幸福·最养生”IP,研发生产50余种大健康产品、30余道药膳,中药产业链年产值达80亿元。




绵阳“创新构建产地仓模式,打造中医药产业增长极”。投资14.3亿元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建成“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三台、江油成立麦冬、附子产业发展专班,支持链主企业牵头产业化联合体。定制开发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云平台,引入7S认证机制,产地分等分级、仓储物流降低产业成本。推行订单式标准化生产,开发供应链金融云平台,创新金融、保险产品,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麦冬成为突破5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全市中药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超130亿元。



遂宁射洪“强县域、筑网底,加快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医实践步伐”。整合市、镇、村中医药服务资源,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成立“射洪市中医院集团”,建立中医医疗质控网络,选派专家“靶向下沉”基层。同省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15个,培育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本级财政投入3.49亿元改善医疗机构基础硬件和就医环境,实现医共体内检查结果互认,县域内就诊率达91%,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55%,群众满意度95%以上。


内江东兴“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天冬铺就群众致富路”。全区种植天冬5万余亩,建成产地初加工基地9个,研发天冬系列产品40款。以撂荒地整治为抓手,采取“企业+基地+种植户”方式,积极探索利益分成模式,建立中药材联农带农发展机制,天冬种植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积极推广“天冬+玉米、大豆”等粮药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吸纳本地群众6000余人就近务工,外出务工群体回流比例达4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融汇古今智慧、创新诊疗范式,高水平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大疾病”纳入医院5大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开展协作攻关。中药新药六合丹软膏转化9150万元。全院推行中医医师分片驻点,打造中医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胰腺炎中心”,建立慢阻肺等多种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模式。


与会人员深入敖平川芎公社、天府药市·龙兴集、天府中药城、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筹)等地考察调研,集中参观中医药戒毒、中医药进校园、天回医简、科技创新、非遗技艺、乌蒙山区域联盟、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等展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