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用AI“破译”甲骨文,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你知道甲骨文的发现是源于一服中药吗?

发布日期:2024-02-27 19:15:17              点击: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字体: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

今天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

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

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

文物近4000件套

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

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一系列考古新成果首次展示

新馆的一大亮点还在于

数字科技与甲骨文文化的创新融合

在新馆三层甲骨特展

16片实体甲骨在“C位”展出

上下两方装有两块数字屏幕

让观众以沉浸互动和参与的方式

深入体验甲骨文化的魅力

这是由殷墟博物馆与腾讯SSV

多方共创的数字互动展示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还要从一服中药说起。

1899年秋,清朝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服中药。

无意中,王懿荣看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在这种据说是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人刻画的符号呢?

王懿荣仔细端详龙骨,觉得这些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既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王懿荣思考片刻,派人赶到达仁堂,以一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带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继续搜购,共收集了1500多片。

龙骨到底有没有药用价值呢?事实上,确有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但此“龙骨”非彼“龙骨”,此龙骨其实是古生物化石,因这种化石难得,有人便以龟甲骨充之,而这种带有商代文字的龟甲“龙骨”,骨片磨成粉末状就成为“刀尖药”,涂抹在外伤口上也有一定止血消肿功效。由此看来,“龙骨”即后来的龟甲骨,当初被药铺或作坊作为药材使用并非没有道理,但其使用区域仅限于其出土之地安阳一带。后来,药贩见有利可图,便将其贩到京津冀一带谋利,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创造了机会。

遗憾的是,王懿荣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八国联军逼近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7月,北京岌岌可危,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王懿荣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终年56岁。

王懿荣后来被誉为“甲骨文之父”。今天,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有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的儿子为还债将甲骨转卖给了刘鹗。刘鹗还四处求购,总计获得甲骨5000多片,成为当时著名的甲骨收藏家。在学者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于190311月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甲骨文马上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赚钱,对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罗振玉才得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于是他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甲骨上10位商王的名谥,证实这些甲骨为殷商之遗物,并进一步推断小屯村正是古文献记载的殷墟遗址所在地。他先后搜集到约两万片甲骨,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续编),这两本书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基础。

出土的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疾”“病”的偏旁——“疒”(nè)出现在很多地方。甲骨文中的“疒”将字形横过来看,左边是“爿”(pán),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人生病卧床出虚汗——多么的形象。

“疒”、“疒首”、“心疒”等龟甲上的字样,时隔千年依然清晰可辨。它们来自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摇篮”的商都殷墟;出土于此的十多万片龟甲兽骨中,有不少关于“疾病”的刻写,被视作中国最早的医药文字记录。

▲ “疫、心疒”卜辞甲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