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川派名医志⑤】东汉名中医郭玉:擅长针灸与诊脉,令朝野叹服

【来源: 四川中医药官微】 发布日期:2023-04-18 16:40:57              点击:

【字体:

图片

郭玉,东汉名中医,字通直,广汉雒(今四川广汉)人。汉和帝时为太医丞。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病者虽贫贱,亦必尽其心力诊治。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计”、“阴阳不测之术”。其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朝野所叹服。其平时著有《经方颂说》。《后汉书》、《东观汉记》、《华阳国志》有传。

01跟随名师学医的成长之路

据《后汉书·方技传》中记载,郭玉的老师叫程高,亦精通医学,尤擅针术。程高的老师是一位隐姓埋名的民间医生,由于其家境贫寒,故游历各地行医,还经常钓鱼于涪水之上,因号涪翁。涪翁特别精于针灸,遇有疾痛患者,便随时扎针施灸,无不应手而愈。后来,他就撰着《针经》、《诊脉法》两书,在世上流传。程高花了多年时间,到处寻访名师,终于访到了涪翁。几经周折,涪翁才将全部医术传授给他。程高学成之后亦隐居不仕,安心在民间行医,后来也获得了很高的医学成就。郭玉年轻时便跟从程高习医,尤得涪翁、程高二人之针灸秘诀。

02医术高超为朝野所叹服

汉和帝听说了郭玉的大名,就将他召入皇宫,任命他为太医丞(古代医官名),对于他神乎其神的医术,汉和帝很是好奇,就想测测他的本事。

于是,有一天,汉和帝挑选了一个手腕肌肤似女人的男子,和一名宫女, 并各伸出一手,躲在帷帐之中,乔装成一个人,让郭玉诊脉,并询问患的是什么病。

郭玉诊脉后,马上判断出是两个人,而且有一人为男子。他说:“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汉和帝为之叹服。

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尤其在官禁之中就更加森严。即使不是“牵线号脉”,也至少是放下重重帷幕,仅伸出一双纤手应诊的。据了解,即使是高年资中医,如果闭目塞听,排除各种参考信息,仅凭三指尖对脉搏的感知觉,要正确判别男女亦非易事。说明郭的辨脉即使在古之善医者中也属上乘。

03中医典故——“贵人难医”的由来

“贵人难医”是说如果病人在医生诊断病情时不配合的话,就会致使医生很难判断病情轻重和状况,影响治疗。相传,“贵人难医”是名医郭玉提出的理论,名医扁鹊也曾提出类似观点,这是人们熟知的中医典故和传说。

郭玉不仅在宫廷疗病,而且也不辞辛苦为劳苦大众治疗,《后汉书》上说其拯救大众,不分贵贱,不问贫富,一视同仁,“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故深受百姓的爱戴。不过,在医治普通百姓时,郭玉通常是针到病除,而医治权贵时,效果反而欠佳。

汉和帝有些纳闷,就让权贵之人穿上贫苦者的衣服,在贫苦者的房子里接受郭玉的诊疗,结果郭玉也是针到病除。

汉和帝便召见郭玉询问原因,郭玉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愼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郭玉所言大意是:“行医的时候要用心意。皮肤肌肉和它们的纹理都很小,随气运使用巧术,针灸的时候,一丝一毫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意念在心手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权贵处于高位临臣,所以臣以恐惧的心情接待。贵人疗疾有‘四难’,一难是他们自以为是,不听医嘱,自作主张;二是养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膏粱厚味,不懂得调理;三是筋骨柔弱,不能使药;四是四体不勤,好逸恶劳,导致气血瘀滞,经脉不通。针灸需要有分寸,时间有破漏,加上臣有恐惧之心,所以臣不能一心一意,这对诊疗没什么好处,这就是他们不能很快被治愈的原因。”

汉和帝听罢,深以为然,后又责令宫中贵人,改进看病陋习。从此,“贵人难医”一说便流传开来。

综合整理自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