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蜀医不乏其人,但少见女性为医,有著述的女性更为罕见。本期,为您介绍这样一位清末时期的女中医——曾懿(yi)
据史料记载,女子行医,最早始于汉代,当时淳于衍被称为“女中扁鹊”,而在历代女医中,曾懿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其著作的《医学篇》,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01一场温病 曾懿与中医结缘
曾懿(1852-1927),字伯渊,名朗秋,四川华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曾咏官至知府,其母左锡嘉是江苏常州有名的才女,擅长书画诗词。在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儿就阻止她学习文化知识。为让曾懿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特地把家搬到成都浣花溪一带。
在母亲的督促下,曾懿博览群书,研读经史,兼及绘画诗词,学问日益精深,成为一方才女。曾懿10岁时,其父病故,即随母亲回华阳老家,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为母分忧。
曾懿18岁那年,全国很多地方发生了瘟疫,这场瘟疫长达十余年,曾懿亲眼目睹了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当时《吴江县志》(今江苏省苏州市)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成都华阳一带也有瘟疫流行。
曾懿看到这样的惨景,怜乡民之无助,立志要用医学救治病苦的民众,哪怕尝遍神农之草,也要研习岐黄之术。
她苦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各类医书典籍,为了攻治瘟疫,她钻研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的著作,并应用于临床,几年后颇有心得。她把悉心所学用于救治百姓,医术精妙而又态度谦和,深得患者和百姓爱戴。
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她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阳气虚也,小建中汤主之。温热病毒之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生忽视。
她还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
见一个小贩煮鸡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买了点鸡汤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吞饮不噎。于是,又连买几碗鸡汁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
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02曾懿行医救国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受维新思想影响,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曾懿深感所学词章之学于救国无实际用处,只有男性不足挽救国家的危亡局面,必须兴女学,鼓励女子接受教育,使女子也投身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可救国强国,救人民于水火中。曾懿著有《女学篇》,详细论述兴办女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女学篇》中论述了卫生保健知识,重视身体健康,增强国民。
曾懿的早期经历促成她学医的动力,后期接受西医先进知识,贯通中西。在治疗疾病中,曾懿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她不仅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匿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熟练运用经方,还善于积累经验,运用时方、自制方和经验方。这些丰富了她的临床经验,提高了治病效果,为后人提供了经验。她还纠正一些古方中的错误之处,警示后人。
03寒温一统,中西汇通
曾懿的思想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谈论医学的主要是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医学篇》,当时曾懿已经54岁。《医学篇》为木刻本,分上下册,各4卷。上册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书中将伤寒、温病二症病情及治法,分辨明晰,详论数章。
曾懿曾得过4次温病,全赖著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医学篇》中,她将《温病条辨》要方摘录成帙,明澈显要,一目了然;再附以生平经历之各科效验古方、时方和自制诸方,使学者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所贻误。
《医学篇》反映了当时的疾病流行庭势化及中医在当时的发展状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懿的中西汇通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提高了临床水平。
综合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文汇报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