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系列报道
家风故事|“低调淡泊 心正意诚” 四川三台萧氏让中医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发布日期:2023-07-20 12:14:00              点击:

【字体:

“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我的籍贯是四川三台。”83岁的国医大师萧承悰几年前在三台萧公馆开馆时,专门针对自己的简介进行了修改。萧公馆不仅仅是她祖父萧龙友的祖宅,也是她的寻根所在。

三台萧公馆

萧承悰的祖父萧龙友,在民国时期弃官从医,并给自己取名“息翁”,致力于中医传承,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给自己取名为“不息翁”,在他的推动下,中国首批4所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萧龙友作为萧氏家族祖德家风的传承者,既培育出汉语学专家萧璋,又培育出铁道专家萧瑾,培育出知名书法家萧琼,还将孙女萧承悰培育成了京城又一代名医。

拔萃才俊 祖德家风

来到三台县潼川古城方家街,可见一座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建筑,这里便是为纪念一代儒医萧龙友而重新修建的“萧公馆”。

进入萧公馆,正中央是一尊萧龙友手握书卷的铜像。看着这尊像,让人想起了平时所看到的李时珍画像。“对,李时珍以前没有画像,蒋兆和照着老丈人萧龙友的样子,画出了李时珍的画像。”萧公馆讲解员唐蓉说。

“萧龙友虽然出生在雅安,但他的根在三台。”唐蓉说,萧龙友的曾祖父聚泰公清朝乾隆年间入川,迁入三台鲁班镇。聚泰公在原籍时就从事农耕及药材贩卖生意,生活安定后,就在三台县城开设药店,并举家迁入三台县城。“潼川古城方家街就是当年萧氏公寓的所在地。”

萧龙友铜像

聚泰公深知经商可以积资财,却无益于兴宗族,便请教书先生教幼子萧鸿吉读书,从启蒙教育到“五经”“四书”。道光乙酉年,萧鸿吉通过考试,获得拔贡。萧氏家族从萧鸿吉开始,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

获得拔贡后,萧鸿吉外出做官。1870年2月13日,萧龙友在四川雅安出生,他的父亲萧端澍在清光绪戊子年考取了举人。萧龙友幼年受父教,用心攻读经史诸子及名家诗赋,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文化基础,也继承了低调淡泊、心正意诚的家族品格。


萧公馆内的萧龙友家族及生平介绍

医隐济世 德术双馨

唐蓉说,萧龙友与中医结缘始于幼年。当时族人开有药铺,他常去铺中观摩询问、学习,故能识药物,辨药性而分出真伪,他年少时即研习《内经》《难经》等中医基础理论典籍。后又因其母患血崩症,久治不愈,为救母更是遍读历代各大医家名著,对诊治疾病渐有心得。

1892年,四川暴发霍乱疫情,仅省会成都,死难者便不计其数,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当时年仅22岁,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约同朋友陈蕴生一起沿街巡治,在霍乱横行的川中留下了“万家生佛”的美名。

1897年,萧龙友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留京师任八旗官学教习,后赴山东当县令,先后任嘉祥、巨野、淄川等县知县,后因政绩卓越升知府。当时时局动荡,民贫国弱,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让他感到格格不入。萧龙友自觉数十年沉浮宦海,无济国事,遂动了医隐之念。

1928年,萧龙友弃官行医,开始了他“以医济世,不恋荣利”“不为良相为良医”的“医隐”之路。萧龙友在北京西城兵马胡同建了一处寓所,开始了行医生涯,为免参政,他将寓所斋名“息园”,自号“息翁”。

1930年,萧龙友和友人孔伯华一起自筹资金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十五年的办校时间不仅培养出学生数百人,进一步扩大了中医的影响力,更是首次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中医教育的正规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龙友虽年已八旬,仍念念不忘中医事业。1954年9月,萧龙友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建议。1956年,国家采纳了他的建议,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这也为往后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中医的教育体系、评价体系、医疗体系大体都还是依托于那时候的雏形。


萧公馆内的萧龙友画像

百年家风 当代传承

为官则清正廉明,勤政爱民;为医则心怀病患,德术双馨。萧龙友用一生践行着“低调淡泊,心正意诚”的家风家训,并将它传承了下去。

萧氏家风惠及的不仅仅是萧龙友一人,从三台萧公馆走出去的这位医学巨匠,既培育出汉语学专家萧璋,又培育出铁道专家萧瑾,还培育出全国知名书法家萧琼。更让世人注目的是,他将孙女萧承悰培育成了京城又一代名医,直到今天,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萧承悰依然躬耕在临床一线。

三台县中医院院长卢文华多次拜会过萧承悰,对萧承悰及其家风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萧老说她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给她影响最深的也是祖父萧龙友。”卢文华说,作为萧龙友的嫡孙女、萧氏妇科的第三代传承人,萧承悰的人生受祖父影响可谓至深至远。

1959年,萧承悰考上了北京中医学院,顺利地走上了中医之路。20世纪60年代,萧承悰在农村参与巡回医疗,常常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上挂着手术包,大梁上还载着同事,赶到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炕头上为患病的妇女看诊。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她却从没有委屈和抱怨,甚至还苦中作乐。在给病人开处方时,每次都要再三斟酌,既要疗效好又要药价廉。

多年来,萧承悰先后培养出百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国家级传承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学生涉及妇科、诊断、内分泌、心理学、肿瘤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岐黄学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中医人才、北京市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

“我这辈子,一为患者,二为学生。”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方面,萧承悰可谓鞠躬尽瘁,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治疗经验与心得,为的是能让学生们成为惠泽一方的好医生。

“我觉得传承,一个是传承医德医风,一个就是要传承医术。我临床50多年,自己揣摩了一些临床经验,而且到耄耋之年,就更应当把医术毫无保留地传下去,不然记忆越来越不好,还怎么传?”萧承悰的话里所流露的正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在今天的北京城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中医馆——京城萧氏医馆,这是由萧龙友的曾孙子、萧承悰的儿子萧震所创办,成为了萧氏乃至整个中医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来源:封面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