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让我们看到大唐为运送荔枝付出的巨大代价。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颗让贵妃倾心的岭南佳果,背后还藏着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健康隐患——“荔枝病”。
01、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并非古人的夸张说法,而是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低血糖症”。它多发生在大量食用荔枝后,尤其是空腹食用时,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抽搐、昏迷,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02、荔枝为何会引发“荔枝病”?
荔枝引发低血糖,主要和它含有的两种特殊成分有关:
1.果糖荔枝中果糖含量极高,大量摄入后,身体需要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利用。这个过程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血糖快速下降。
2.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这两种天然毒素存在于未成熟的荔枝中,它们会抑制葡萄糖的合成,进一步加剧低血糖。
03、古人的“荔枝智慧”与现代预防
虽然古人不懂“荔枝病”的原理,但从史料和小说细节中,能看到他们对荔枝食用的“隐性预防”:
• 搭配食用:相传古人会将荔枝与咸食搭配,利用盐分平衡荔枝的糖分,在无意中缓解血糖波动。
现代医学对“荔枝病”的预防更明确
- 控制食用量:成人每天不超过300克(约10-15颗),儿童减半。
- 避免空腹吃:最好在饭后半小时食用,让血糖有基础支撑。
- 选择成熟荔枝:未成熟荔枝毒素含量高,尽量不吃。
- 特殊人群需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儿童、老人需格外谨慎。
04、万一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1.停止食用荔枝,坐下或躺下休息;
2.尽快补充葡萄糖——喝白糖水、红糖水,或吃几块糖果、面包;
3.观察10—15分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休息;若未缓解或加重(如抽搐、昏迷),立即拨打120送医,医院会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纠正低血糖。
05、可结合中医治疗从而缓解症状
1.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征辨证用药。若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手抖等气血不足症状,可使用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方剂,如归脾汤,其主要成分包含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等。若伴有恶心、腹胀等脾胃不适症状,可选用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药材包括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等。
2.针灸治疗
针刺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位。足三里可调节脾胃功能、补中益气;内关能宁心安神、和胃降逆;气海有培元固本、补益元气的功效。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激发经气,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缓解不适症状。
3.饮食疗法
可适量饮用温热的糖水,如红糖姜水,既能快速补充糖分,又有温中和胃的作用。也可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粥、红枣粥等,有助于恢复体力,改善身体状态。
专家提醒:
一颗穿越千年的荔枝,不仅串联起大唐的兴衰故事,更藏着人与食物相处的智慧。读懂“荔枝病”,既是对历史细节的呼应,更是对当下健康生活的提醒——美味虽好,过犹不及。
来源: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