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扬2018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医师施春晓获“2018年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殊荣。
这一份荣誉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付出和艰辛,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一年多前的那天。
初到俄亚 困难重重
2017年12月18日,施春晓接到医院党办的电话:“请你下午6点到都江堰市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参加全省挂任深度贫困乡镇党委副书记岗前培训。”
施春晓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通知,更是自己踏上俄亚纳西族乡挂职党委副书记、一心投入脱贫攻坚之路的崭新开始。

2017年12月22日培训结束后,从都江堰到西昌,从西昌到木里县,历经雪峰下盘山公路、“魔鬼十八弯”的险峻和堵塞,以及长达近30个小时的车程,施春晓辗转几天才到达俄亚纳西族乡。
山峦起伏的俄亚纳西族乡
作为一名在城市长大、没吃过什么苦的80后青年党员,施春晓在主动请缨深入脱贫一线时,本已为自己打上一剂“预防针”——贫困地区条件艰苦,一定要咬牙坚持!但眼见为实后,他的心里还是泛起了涟漪。
俄亚纳西族乡政府旧址正在重建,新址是一间已废弃四年的铁皮板房,也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停水、停电、没信号、没网络是常态,基础条件极差、卫生观念落后是现状。过去的洁癖被有时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磨得不见了;长期处于被失联状态,只有四面的大山陪伴自己,孤独感、无助感一次次冲击着内心;为与外界取得联系,制作了一个特殊装置:把手机放入塑料瓶收集信号,再通过移动位置寻找信号源拨通电话;对当地语言一窍不通,沟通交流存在障碍……
乡政府新址

苍蝇蚊虫肆虐,常被咬伤
重重困难摆在施春晓面前时,他曾有过动摇,但每每凝视着乡政府那面飘扬的鲜红党旗,心中总会出现一个声音——“越是差,越是贫困,能做的事越多。我是一名中共党员,不能掉链子,更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坚定决心 不辱使命
很快,他收拾好心情,用一个星期时间记下全乡所有干部、行政村和村民小组的名字,做好通讯录,并熟读各类资料掌握乡情,全身心投入工作。

施春晓的工作日常
全乡辖6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87平方公里,总人口60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92户,贫困人口2013人。“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俄亚纳西族乡没有温饱问题,地域环境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因劳工致残、患慢性疾病的群众较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等,才是全乡致贫的主要原因。”通过走访调研,施春晓逐渐摸清情况,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干劲更足了。

利用党建月会、农民夜校、走村入户等机会向贫困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帮助贫困户拟定产业发展计划,通过种植羊肚菌、外出务工等方式脱贫;走访贫困户辍学家庭,让孩子重返校园、学习知识;每天坚持到幼教点教小朋友学习普通话;协助督促幸福美丽新村、藏区新居项目建设;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发动网格员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及时为贫困群众解决困难问题……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走访一户贫困户往往需要爬山涉水、徒步几小时;自然灾害频繁,落石不断,常见断头路……工作中遇到不少危险和麻烦。

“去年8月的雨季,我们在驻村点困住1个月,断水、断电、断路。渴了,就将屋檐上的雨水引入冰柜,待各种杂质静置沉底后再饮用;饿了,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连臭肉也得咬牙吃下去。”施春晓说,脱贫攻坚路上绊脚石再多,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把它们踢开,让贫困群众可以走得更快、更好,早日脱贫致富。

特别的储水装置
一转眼,施春晓到俄亚纳西族乡已经一年半,在这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收获远比失去更多。“脱贫路还很长,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取早日完成俄亚纳西族乡脱贫摘帽的任务,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对我们的工作更有认同感,给组织、给父母、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