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壮丽70年·中医药与祖国共成长】系列报道③——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2019-09-25 22:28:00              点击:

【字体: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中医药人始终坚守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初心使命,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中医医院内涵、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中,砥砺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8年,全国卫生事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客观上存在中医和西医两支力量,党和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一项卫生工作方针,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中医行政管理方面,1953年3月,四川较早在四川省卫生厅内设置了中医科;1954年和1956年先后召开两次全省中医代表会议,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中医医疗机构方面,成都、重庆设立了中医医院,各地、市、县人民医院陆续设置了中医门诊部和中医科。到1965年,在大、中城市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县城共建立中医医院约20所;从50年代起,建立了部分骨科、针灸等中医专科医院。

  1958年,毛泽东在批示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图为医院四道街旧址。

  196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届毕业照。

  1966年,蜀中名医吴棹仙处方手迹。

  1968年,蜀中名医蒲辅周处方手迹。

  60年代,成都中医学院第一批农村巡回医疗队下乡义诊。

  60年代,蜀中名医邓绍先等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二、改革开放后振兴发展阶段

  1984年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省政府批准将县城所在地集体所有制中医机构,一律更名为县中医医院。省及各地财政共拨出中医事业专项补助经费300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36所县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医院发展到164所,中医床位由8000多张增加到10600张。1985年6月,卫生部授予四川省“振兴中医事业的先声”奖旗。

  1986年,省政府设立中医专项资金,扶持全省中医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逐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农村三级服务网络。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省级中医机构9个,市县级中医机构195个。建成国家级中医专科(专病)医疗中心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49个。2007年11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1984年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振兴四川中医事业的决定》。

  1985年6月,国家卫生部授予四川“振兴中医事业的先声”奖旗。

  1978年2月,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迁址十二桥路,图为新门诊开诊典礼现场。

  1985年,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三星街门诊部。

  1986年12月,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视察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现四川省骨科医院)。


  1987年,四川省中医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省政府副省长韩邦彦出席会议并讲话。


  1988年4月,四川省中医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等领导出席会议。

  1991年3月23日,四川省中医工作会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

  1992年,省政府副省长韩邦彦出席全省中医工作座谈会。

  1993年12月,四川省民族卫生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1994年四川省中医工作会现场。

  1998年5月,四川省推行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骨干培训班在成都市举办。

  1998年11月,省中医局局长向方远出席全省中医医院管理研讨会。

  1999年8月,省中医局注册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培训班在成都举办。

  1999年,四川省中医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2003年12月,在省政府副省长李进等领导见证下,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创伤研究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四川省骨科医院。

  2009年,省政府向民族地区民族医院赠送33辆救护车。

  2011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共同成立基地糖尿病联盟。

 90年代,中医技术人员到民族及边远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委省政府对四川中医药事业的关心支持始终不变,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实施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推进大型中医医院“特色发挥和高精尖优”发展、县级中医医院“补缺补短和扶优扶强”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6259家,所有市(州)和97%的县(市、区)设立了公立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39所,数量居全国第二。2012年,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基层中医医药工作先进单位92个,数量全国第二。建立特色突出、层级分明、专业齐全、中西医互补的中医重点专科体系,获准建设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二。建立覆盖全省、辐射西部和影响全国的中医药骨伤应急系统。

 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不断发挥。全省建成治未病中心20个,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室。中医药积极参与重大疾病防治,累计建成艾滋病、糖尿病等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12个,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病例扩大到年1380例。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糖尿病)研究基地,承担糖尿病相关科研立项236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年诊疗量超过2000例,死亡率降至20%以下,诊疗水平全国领先。

 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不断加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和2019年“6·17”长宁地震发生后,全省中医系统立即响应,积极开展地震伤员急救、康复治疗,发布防病防疫中药处方,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后,省中医药局紧急启动中医药防控预案,全省累计使用中药预防甲型H1N1流感700万人次、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1560例,显示出中医药在防治重大传染病、处置重大疫情中的特殊作用。

 中医药健康扶贫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安排38家三级以上中医医院派出262名医疗骨干,对口支援86家贫困和薄弱地区中医医院,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带不走、用得上的本土化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人才。

 2018年3月,四川省中医药工作会在成都召开,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沈骥,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出席大会。

 2015年,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召开。

 2015年10月,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主持召开基层中医药工作研讨会。

 2018年10月,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率队赴阿坝州调研,进村入户详细了解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2019年8月,省中医药局组织召开全省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会议。

 2018年,我局坚持以评促建,完成167家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图为9月21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全省中医医院评审专家培训。

 2018年11月,省中医药局组织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防治宣传活动。

 2018年11月17日,四川省首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大赛在成都成功举办。全年共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适宜技术比赛203场次。

 2019年8月20日,汶川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汶川县中医医院损失严重。为保证医院及时恢复正常秩序,省中医药管理局号召全省三级中医医院积极捐赠设备、药品。短短4天,38家三级中医医院筹集到设备191台、药品115种。图为2019年9月5日,四川省中医药系统支援汶川县中医医院捐赠仪式举行。

 2012年11月,四川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议召开。

 2015年,省中医药专家在甘孜州泸定县精准扶贫义诊。

 2018年12月,省中医药局组织召开全省中医医院医务管理培训。

 2019年6月17日,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发生后,在省中医药局统筹安排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迅速组建救灾医疗队,先后奔赴长宁县中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2019年,宜宾市长宁县6.17地震抗震救灾期间,按照省中医药局统一部署,宜宾市中医药系统迅速行动,准备了12300人份中药汤剂,分别赴43个安置点带领震区志愿者一起熬制中药大锅汤,条件不具备的安置点由所负责的中医院熬制完成后送往灾区,供安置点群众免费领取。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规范化中医馆、中药房和煎药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