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有限的解读与无限的误读——谈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破茧与重生

【来源: 四川中医药官微】 发布日期:2019-07-15 22:02:00              点击:

【字体:

千百年来,中医学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科技、民俗、历法等传统学术思想精髓,通过反复的医学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学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知方式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价值的重要体现形式。放眼世界,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中医药文化俨然成为“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生存现状

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内、国际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中医药文化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这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国内,中医药文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文化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商品,如装饰设计、书刊音像制品、新媒体、养生节目等;一类是文化服务,例如养生会馆、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展览等。

以博物馆为例,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医史陈列室及博物馆。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已有近五十家。这些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式主要依托中医药院校、企业、医院、地方政府及研究单位。其中院校博物馆在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居主体地位,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天津等省市中医药院校已建设或正在筹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包括医史博物馆、医史陈列室),一些企业也在投资建设中医药博物馆。

但与中医药文化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相比,很多文化产品的品质却令人担忧。目前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广泛存在着定位不明、层次不清、专业欠缺、无序发展等弊端。以《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为例,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当前风靡各大电视频道的中医养生保健节目,累计有97.0%的受访者有过观看经历,其中“有养生节目必看”的受访者比例达到31.5%

丰富多样的电视养生节目一方面增进了公众对中医保健知识的了解,对中医知识起到了有效推广和普及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因所讲知识的科学性难以充分考证、个别节目内容真假难辨等问题,给收看者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也大多只停留在现象分析、个案讨论的层面,有的存在对中医药的概念含糊不清的情况。

相比于国内的状况,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则更不容乐观,远不及印度的瑜伽以及日本的汉方药。目前,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以针灸文化为先导的,中药则主要以食品添加剂和营养保健品的身份进入海外市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远远未得到体现。很多国家对于中医药的概念还只是植物药、针刺、推拿,而对于中医药文化更仅仅停留在“有所耳闻”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中医药展览上。可以说,国际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几乎还处于萌芽阶段。

有限的解读与太多的误读

中医药文化本身不同于其他文化之处在于其产生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活动,因此,相对于其他的文化,在传播推广中就会面临很多特有的问题,而多方面问题的综合作用阻碍了中医药文化健康发展。

正如前文提到,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割裂,导致中医药文化产品虽然有量上的积累,但很难形成质的飞跃。中医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融合了众多中国古代学术,体系庞大、底蕴丰富,不仅结合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更结合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潮流,相关研究广泛涉及国民生态史、人类学、哲学等众多领域。但目前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及研究程度却不够深入,亦不全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史及文献学的角度,中医药尚未被系统地置于更高层次的文化视野中考察,即“中医药文化”研究仍未成为一门显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工作开展不足、研究发展不均衡、解读深度不够三个方面。

第一,国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开展不足。1990年至2015年,有关“中医药文化”主题的文献发表数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于“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主题相关的文献对比,则显得量小力微,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今,国内“文化”相关主题文章发表数达到3,546,000余篇,而“中医药文化”相关主题文章(包括文献、报道、书籍等)共计发表10,400余篇,仅占“文化”相关文章的约0.03%,而相同时期“中医药”相关主题文章发表数达210,000余篇,“中国传统文化”213,000篇。

第二,目前国内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均。研究仍多是从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老生常谈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普遍功能、方式、模式、路径、策略、机制、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创新挖掘少之又少。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全面。人才培养、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问题是一般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因素,但对于中医药文化却远远不够。

中医药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更加需要全面与均衡。中医药文化不像中国古典音乐、书画艺术那样,有着直观立体的表达方式;不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那样,有着不同时代鲜明的特征;也不像中国饮食文化那样,能够迅速征服受众。不仅是这些,中医药文化有着太多的独特性,其发展就有更多的需求。但是我们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却严重失衡,我们不知道怎样直观地表达中医药文化,我们不知道怎样对中医药文化具体的划分,我们甚至不能准确地定义中医药文化。

第三,对中医药文化解读深度不够,对其内涵发掘不足,主要体现在中医药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上。目前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多由专业的医疗卫生产业延伸而来,从业者主要是医药卫生的专业人员,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医药文化服务产业难以走出中医药医疗技术的范畴,往往需要依靠具有专业技能的医务人员,比如中医推拿按摩诊所、中医会馆。

这样的中医药文化服务行业虽然技术含量高,但对文化的展现就显得力不从心,往往受众体验到了服务但对文化的感受不深;另一方面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的把握不准确,更有甚者徒有中医药虚名而并没有真正的中医实质,甚至有时传播的是错误信息,这一弊端主要体现在某些养生节目、中药保健品等。这两种弊端导致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形成了一种割裂的态势,即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文化发展的分离。

文化差异导致对中医学的误读

文化的传播本身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慢慢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与思维观念,这就需要一个接纳的前提。

一方面,这种对中医药、中医药文化的误读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例如,在英语中很难找到“阴阳”“五行”这些中医名词对应的词汇,而且也很难用英语来解释“阴阳平衡”等概念。由于不理解,人们不愿意去相信更不愿意去接纳中医药以及中医药的思想、文化。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主要是以针灸为先导,中草药则主要以食品添加剂和营养保健品的身份进入海外市场,这就造成了中医药自身的割裂、中医药与中医药文化的割裂。这种片面导致了人们对于中医药概念认识的严重偏差,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主要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偏低,宣传意识不强,导致各国对中医药学缺乏整体的认知,甚至产生偏见和误解。

此外,很多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起步比我国要早。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攀升,日本、韩国等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互动,目前《东医宝鉴》已经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韩在中医穴位等国际标准制定中与我国形成明显竞争关系等,海外出现了割裂针灸、中药、中医的观点,出现淡化中医药与中国渊源的现象。上述现象与国际竞争或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信任度降低。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