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 四川名医  >> 正文

全国名中医

发布日期:2018-03-22 09:25:00              点击:


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全国名中医,四川省张之文、张发荣、陈绍宏三位专家获此殊荣。

张之文,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372月生,1963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5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大学学历,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张之文从医53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学事业,精诚从医,医德高尚,多次获得先进称号。建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之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温病学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首批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第一届四川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

张之文教授以擅长温病著称,为温病学界知名专家,首次系统研究温疫学说,将温病、温疫理论与传染病结合,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如,为2003SARS和我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献计献策,担任我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主持制定防治方案,并为中华医学会防治人猪链球菌病指南撰写中医防治方案。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及时参与指导地震灾后防疫方案的制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做出了贡献。创新温病理论体系,倡导建立中医感染病学,对现代温病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编人卫社国家重点图书《现代中医感染性疾病学》。参与创建并历任中华中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顾问。牵头于90年代初建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学专业委员会,并历任第一至五届主任委员、顾问。

张之文教授注重人才培养,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组专家,成都中医学院传帮带优秀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主办全国较早批温病师资班;为全军温病学习班、全国急症学习班主讲温病学;为全国多批次国家中医优才和师承人员等授课;多次举办全国性张之文学术经验传承研修班等。先后多次应邀赴日本、台湾、瑞士等地讲学和指导临床,受到赞誉。先后担任第4-7版全国统编教材《温病学》的编委、副主编、主审。出版著作20余部,多次获优秀论文奖,论文中的不少观点已被收入教材,对现代温病学基础理论起到部分奠基作用。

   50多年来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临床兼容贯通温病学派、伤寒学派、温疫学派等诸家学术思想,擅用经方、温病名方等治疗各科疾病。长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主张汲取温病学说针对病因采取攻击性的治疗方法以截断热病的发展,并结合卫气营血学说的有关治法全面调节机体的机能,标本同治。先后作为负责人主持温病卫气营血基础理论研究、表里双解法有效方药的研究等课题,作为顾问指导学科承担的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主持的项目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57月生,1963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5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7月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医德高尚,无私奉献。在中医医、教、研领域辛勤耕耘53载,救死扶伤,屡起沉疴;传道授业,春风化雨;锐意创新,不断进取;仁慈厚爱,虚怀若谷;对患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展现出大医风范,赢得病员爱戴和同道尊敬。

二、扎根临床,学术精深。长年坚持临床,曾担任附院大内科主任23年,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注重以脏腑为核心的病名、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病机全面辨证,主张融会古今、衷中参西、身心同治。对糖尿病,提出“阴虚燥热、燥热伤津、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热瘀互结贯穿始终”的病机学说;对糖尿病并发症,创立“治消渴,补脾肾;益气阴,清虚热,通瘀络、虚瘀并治”的治疗原则,研制“糖复康”等新药;对感染性高热,提出“寒温统一”的辨证论治纲领,研制 “散寒解热口服液”,已形成新药上市;对急性中风,首创从痰、瘀论治,研制“逐瘀化痰口服液”,显著降低了致死率、致残率;对老年病,率先提出“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补肾活血”为大法的学术观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脑髓病学》《中医内科津梁》等著作7部;主持、主研部省级以上课题1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这些学术观点和辨治经验,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中医界的认同和广泛应用。如今虽年逾八旬,仍坚持门诊及查房,承担特需门诊会诊,并不遗余力指导内分泌科、治未病中心工作。

三、学科建设,呕心沥血。是最早的中医糖尿病专家、中医内分泌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其带领下,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中医内科学硕、博士授权点。1991年创办中医内分泌科,1992年与同行合作首次建立了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筹建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指导拟订2型糖尿病中西医防治方案在全国推广。2008年医院成为重点研究糖尿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悉心指导基地建设,推动糖尿病集约诊疗模式,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创新研究。所在学科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重点学科,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四、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是全国首批具有招收中医专业硕、博士资格的导师。先后培养硕士17名、博士30名、学术继承人2名、全国优才8名。至今仍注重传帮带,坚持对众多学生进行临证指导。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在糖尿病、老年病防治领域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五、传播中医,不遗余力。主持修订台湾版高等教育《中医内科学》教材,使用至今,为培养台湾地区中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后受聘美国俄勒冈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指导制订中医教学计划,教学、临床带习博士100余名。2010年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是该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聘教授。精湛医术吸引了国内外的病人前来就诊。201310月为马其顿总统伊万诺夫察色按脉。20159月为中捷克州佩特拉州长诊病。

六、医儒兼修,大家风范。他传统人文底蕴深厚,发表颂扬岐黄诗词200余首,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策划并参编《中华医药史话——诗情画意墨韵》大型文史巨著,其创作的诗词集《杏林诗书》即将出版,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绍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24月生,1966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2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67月成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陈绍宏同志在学术传承上注重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承“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思想;临证中注重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强调“辨病不言证,辨证不言病”的原则;用药上遵循“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提出“成方配伍,以方论治”的准绳。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包括疑难杂病)的研究,并总结和归纳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案,形成独特的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经验。如针对中风病急性发作期,提出中风病“核心病机”新理论,采用复元醒脑、泄热熄风特色疗法,并制定诊疗方案。该方案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推广项目在全国33家单位验证,结果显示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国际项目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此疗效。其关于中风病新理论已收入多部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根据“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理论,制定“益气摄血法”,拟定“甘草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肯定、优势明显,并撰写了国家中管局血脱(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针对发热性疾病(感染性发热),在遵循仲景学说基础上,提出“重三经,定四型”的新理论,应用系列经方治疗感染性发热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涉及19个病种)。其中针对外感发热的抗高热1号方开发成新药“散寒解热口服液”上市,被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管局外感发热临床路径采用。此外还制订了35种急危重病诊疗方案,其中出血性中风、血脱和急乳蛾方案牵头在全国技术推广。

他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并于2011年建立陈绍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先后为全国培养了中医急症专业博士后2名,博士17名。为21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中医急症技术骨干779名,现场指导省内外58家医院的中医工作,其中27家中医院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四川省安岳县中医院由15年前年收入40万到现在的2.5个亿;自担任成都市传染病院《国家传染病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以来,为该院培养人才,指导医护人员应用中医药防治甲流成效显著,使该院从无等级医院一跃成为三甲医院,增强了西医同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首开西医院应用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先河。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科技“八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新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新药证书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共70余篇。

在防治2003年“非典”、2005年猪链球菌感染和2009年“甲流”工作中,受省中管局委托,执笔制定上述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使用中医药方案治愈了全国第一例甲流患者,并在全省成功应用该方案有效地防治了甲流,据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卫生经济学统计,为全省节约了1.7亿的卫生支出,因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贡献突出,多次受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带领急诊科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对收治的89名重伤员的治疗进行指导,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避免了13名患者截肢。按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指示,拟了若干中药处方,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成袋装口服液,送至汶川和都江堰灾区,服用人次达150万,为防止灾后疫情起到积极重要的预防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违者必究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4 蜀ICP备19007388号
电话:86-28-86623427 传真:86-28-86625761